
有一句话叫做,有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其实针对于肿瘤的治疗,这句话也适合。
一方面,每个患者不一样,治疗方案,还是要个体化,不能一概而论。另一方面,肿瘤学科的亚分科,导致学科之争,互相瞧不上。这也就导致了,我们的治疗方案千奇百怪。
我还是坚持三点,一个是遵循指南和诊疗规范,另一个结合个体化,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,汇总各学科的优势,也就是我们说的联合方案。
举个例子,患者是胃癌肝转移,那么我们除了常规的化疗加减靶向加减PD1之外,能不能尝试一些别的办法呢?能不能把靶向和PD1静脉用,为了降低化疗毒性,提高疗效,借助外科的手段,把药物打到病灶呢?
同样,肝癌,结直肠癌,肺癌等,也是一样到道理,而这些,在内科指南中并没有特别的推荐,而在介入放射学的规范中是可以的。我们就不能拿着内科那一套来评价了。这也就是内科,放疗,外科,介入的医生一起开会,感觉吵架一样了。
而我们身为患者和家属,要多问,不要认一条路,肿瘤的治疗,一定是综合性治疗,一定是慢功夫,不能单凭某一项手段。今年对我震撼很大的就是,介入微创联合靶向联合免疫的一些研究,竟然让很多不可能缩小的病灶,达到了完全缓解。
而我们作为医生,需要基本掌握影像学,病理学,遗传学的知识。熟练掌握肿瘤学(内科,外科,放疗,微创)的知识。这些是理论基础。不掌握这些知识,一定就像上面说的一样,互相瞧不上。不仅耽误患者治疗,更是拉低自己的档次。
而作为患者和家属,需要保证良好的心态,医学在发展,很多奇迹在发生,国家的政策也在偏向肿瘤患者,心态不能崩。
二是需要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,至少家属应该知道,不能样样都听医生的,医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,有时候还不如家属,比如我们是一个肝癌,那至少知道肝癌的症状,发病原因,大体的治疗方案,什么情况下适合什么方案,这些百度上很多,也学会辨别,网络套路需谨慎。
一个明白的家属(患者),可以增加50%的疗效。今年我们在晚期肿瘤方面,影像学评价,我们团队小细胞肺癌有两例CR,在肝癌有四例CR,在非小细胞肺癌有两例CR,在乳腺癌有一例CR,在结直肠癌一例CR,在胰腺癌一例大PR,胆管细胞癌一例大PR。这都是多种手段联合的效果,增强了疗效,降低了副作用。
希望各位朋友要有信心,坚持就是胜利,一定会有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