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月25日的“青年说”会议让我学到很多,参会专家分享的是早期临床甚至临床前的研究成果,非常前沿,涵盖了新辅助治疗和后线治疗。食管癌的治疗不是千篇一律的,尤其在缺乏指南引导的领域,医生的理念和探索方向也不统一。了解这些方向可能对选择医生或临床试验有指导意义。
会议的四项研究,包括新辅助免疫加放疗、TCR-T细胞治疗、寡转移的SBRT放疗以及新辅助免疫加放化疗。
注:本文的pCR指原发灶加淋巴结完全缓解。
1. 山东省肿瘤医院的黄伟教授报告了李宝生教授开展的一项Ib期研究成果。研究入组了22例局部晚期鳞癌患者(T4b期除外),接受放疗同期四程特瑞普利单药后手术。新辅助治疗后的CR率为9.1%(2/22),ORR为68.2%(15/22)。有19位患者完成手术,pCR率47.4%(9/19),MPR率63.2%(12/19)。有1位(4.5%)患者发生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(心肌炎、ALT和AST升高)并拒绝手术。其余患者不手术的原因是疾病进展。
黄教授认为,这项研究对于新辅助去化疗化是一个重要的探索,结果积极且总体不良反应率较低。然而去化疗也会带来远处和微转移灶控制不佳的风险。
基于此项研究结果,李宝生教授目前发起了II期单臂研究,探索新辅助放疗联合SHR1701(PD-L1/TGIF-β双抗)的治疗效果。
黄教授同时提到,新辅助放化疗的野内复发少(所有野内复发的患者都未达pCR),复发模式主要为远处转移。另外,放疗后手术的难度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有直接关系,但总体上放疗并未增加手术的死亡率。
2.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周鹏辉教授,分享了他对于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果。周教授认为,PD-L1表达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较低。肿瘤的免疫反应受多个环节调控,目前指南推荐的标志物(包括PD-L1、TMB、MSI等)仅针对中途的某些环节,无法准确预测疗效。
周教授认为,肿瘤抗原特异T细胞(杀肿瘤的细胞)能最准确地预测肿瘤免疫反应。对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,肿瘤中的抗原特异T细胞也更多。周教授的团队根据抗原特异T细胞的特征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了这些细胞,并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这些细胞都表达CXCL13基因,其它细胞则不表达。因此CXCL13可作为肿瘤抗原特异T细胞的分子标志物。
周教授的团队发现,在15种癌种中,CXCL13的表达和免疫治疗的ORR呈正相关。后用该指标做成免疫组化指标,发现在黑色素瘤和肠癌等组织样本中能很好地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(PD-L1和淋巴细胞亚群则不能)。用该方法预测疗效,具有准确(不仅能看到肿瘤浸润的细胞数量,还能看到空间分布)、广谱(T细胞面对不同抗原刺激的反应是一致的)和经济(仅需免疫组化,不用基因检测)的优势。
同时,通过分离肿瘤抗原特异T细胞,能够克隆可能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(TCR),并制备大量个体化的TCR-T细胞,回输进患者体内进行治疗。该疗法适用于大部分实体瘤患者(包括PD-1无效或耐药),目前中肿已开展I期临床试验,负责人为张晓实教授。
3.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赵快乐教授分享了食管癌寡转移的治疗经验。目前认为寡转移是肿瘤介于局限性病变及广泛弥漫性病变之间,侵袭性较温和的阶段。尽管对寡转移的分类和定义尚不十分统一和明确,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局部治疗能改善寡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。
以往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理念,都是先通过全身治疗控制病情后,再考虑局部治疗。赵教授则认为食管鳞癌普遍化疗和免疫治疗有效率低而对放疗敏感,肿瘤发展的速度也不同,因此局部和全身治疗的顺序和重要性值得探索,不能一概而论。
赵教授开展的ESO-Shanghai10研究,入组了34例根治治疗后复发,但原发灶控制较好,且转移灶数量较少(≤4)、尺寸较小、并且可进行SBRT放疗的患者。患者先进行放疗,并视放疗后的身体状况加入或不加入化疗。结果有一半的患者未行化疗,然而两年的OS率达58%,局控率达92.1%,可类比局部晚期一线手术治疗的效果。考虑到该结果可能归因于寡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较慢,赵教授又设计了ESO-Shanghai13的II期多中心对照研究,入组102例寡转移患者,一组仅做全身治疗(可以是化疗、免疫治疗),另一组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局部治疗(SBRT、传统放疗、射频消融或手术)。目前试验尚未完成入组,但对完成治疗的患者数据分析后,发现局部治疗组的局控和OS要远好于全身治疗组。试验中全身治疗组进展的患者可交叉到局部治疗组,因此赵教授认为,局部治疗组较单纯全身治疗的优势可能更大。


4. 上海瑞金医院的赵胜光教授,报告了李鹤成教授发起的PALACE-1研究成果。入组的20例局部晚期鳞癌患者行放化疗联合K药两程的新辅助治疗。共18例患者完成手术,pCR率56%(目前报道的最高pCR率的新辅助治疗研究),MPR率89%,未手术的原因包括疾病进展和食管出血造成的死亡。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率为65%,主要是淋巴细胞数减少。研究未能找到良好的pCR预测指标(包括PET-CT)。基于此项研究的结果,目前正在进行扩大样本的PALACE-2研究。
赵教授提及了PET-CT对于诊断局部晚期的重要性,因为PALACE-1研究筛选患者时,通过PET-CT发现不少有远处转移灶的患者。另外,同样是放化疗联合K药的新辅助治疗,韩国也进行过小样本(28例)的探索,原发灶的完全缓解率为46.1%,pCR率则更低(不足30%),有2例出血导致的死亡。因此尽管PALACE-1结果积极,但样本数量太小,扩大样本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。另外,赵教授认为不同新辅助治疗手段达到的pCR可能是有差别的。若是手术清扫不彻底,通过放化疗达到pCR的患者可能比不做放疗的PFS更长,因此应等待各项新辅助治疗的PFS和OS随访结果,而不是仅关注pCR。
参考资料:
5月25日青年说会议:https://h5-new.haoyishu.org/live/broadcast/24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