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针K药,联合贝伐。体感一如既往,无任何症状。敏感肿标继续下降接近正常值,贝伐作为免疫增敏剂,确实相当的给力,尤其对于腹腔复杂的肿瘤微环境。 想起之前所说的打地鼠游戏,地鼠们安静呆着吧,冒头一定给你打回去……。
癌症晚期似乎需要掰着指头算日子的,那就mark一下500天吧。
恶性间皮瘤,原发于胸膜或腹膜,由于隐蔽性极强,多数发病就是弥漫性的晚期,5年生存率仅个位数。母亲尤过之,发现已是全身广泛转移,上至胸部下至盆腔。
即使K药起效治疗14个月,年前复查的PET CT依然显示多处SUV值肿瘤活性高达11。
幸运的是: 这500天,母亲几乎完全无症状生活,76岁高龄与癌共舞。这500天,只委屈了一晚住院观察首次免疫的反应。而这500天,我重新做回学生。由于长时间阅读文献资料,喜提了颈椎增生,近视镜片也悄然加厚……。自助者,天助之。
匆匆K药第18针,继续联合贝伐,心中忐忑。虽已经习惯突如其来的打击,这次影像复查结果依然令我大跌眼镜。
4个周期联合治疗后肿标大幅下降带来的喜悦瞬间化为乌有。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至4.2*85px,报告评估进展。冷静下来分析其中可能:
1、双相型间皮瘤既有上皮细胞又兼肉瘤细胞,其中肉瘤对所有肿标都不敏感,对K+贝伐联合方案彻底耐药。大概率。
2、假性进展,体感好,肿标恢复正常值,监测的体征指标反应并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,淋巴细胞浸润,影像滞后反应。极小概率。权衡利弊后暂不考虑穿刺活检,维持原方案治疗两个周期,缩短影像评估时间,密切关注体感变化。 谁无暴风劲雨时,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?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科学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,还要尽早树立治疗的“超前意识”。否则各癌种按国内指南执行,学习的意义并不大。免疫大势所趋,在我所有分享短文里,最值得一提的就是“早用”。
人是越活越大,然后越活越小的。 雁今年77了,活得越来越像个小孩。我经常笑她怎么也看不出是大学毕业,曾经的高级教师。
她最大的爱好是坐在电视机前追剧,尤其是谍战片。有时候看不明白,就不停回放重播。我偶尔空闲会陪着她看一两集,总是忍不住告诉她这个是卧底,那个才是坏蛋。她也不生气,恍然大悟的样子。
雁得病一年半,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癌症,也不着急,把日子过得慢悠悠的。我把病理报告上恶性两字改成早期给她看,丝毫不怀疑。
每次检查后总是看看我仅给她出示的血常规和生化报告单,从不问我要其它的结果。有时候看我医院回来情绪不高,也会紧张,我就说淋巴结还在,其它都好,她说那就是还有炎症。
肿瘤科医生问她哪里有不适,一次说吃饭没味道,一次更离谱,说指甲变软了,我站在边上很尴尬。每次检查治疗我都陪在身边,医生有时会说,看别人都是女儿带妈妈来的,你儿子不错啊。她听了也不说话,笑着呵呵两声作了回应。
有些不同的是,我每次出远门,她都要送到电梯口,出差再晚回来,都要等我进门才肯睡下。我在外呆久了也会含蓄的表达这两天睡不太好,然后我一回家就说睡的挺好。 现在电话里一听到我声音,我还没问就说我没事啦。
雁很幸福。我想她一直幸福下去…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