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正在免疫治疗或准备免疫治疗的病友都应该关注I药,它就是“太平洋风暴”唯一主角,PD-L1单抗Imfinzi ,通用名Durvalumab(德瓦鲁单抗)。
2019年ASCO年会上,阿斯利康公布了I药针对Ⅲ期肺癌患者的重磅研究数据:Imfinzi组患者的三年生存率高达57%,而安慰剂组只有43.5%,降低了31%的死亡风险。
这个数据亮瞎了眼,毫不夸张的说,K药和O药的肺癌数据,直接被碾压了...免疫治疗的长尾效应预示着这部分患者5年生存率很有可能接近50%的惊艳数字。
再来看PACIFIC试验的设计,同步放化疗之后I药单药维持治疗(最长12个月),主要研究终点为PFS和OS。这个试验的长周期,对象选取和研究线路无不让人感叹于设计者的大气和智慧。
我们来思考几个有意义的问题:
1、有研究表明,PD1单抗及PDL1单抗的有效率基本相似,PDL1治疗的肺炎发生率更低,无论是总发生率或3级以上发生率都较PD1低,安全性更好。那么,PD1治疗无效或耐药人群或易感肺炎人群选择I药是否可获益?
2、PACIFIC试验I药的维持时间最长为一年,获益者大概率一年内已经形成了T细胞免疫记忆,那么K药或O药呢?这或许能为部分患者CR后是否继续用药巩固提供参考。
3、PACIFIC设计的免疫单药巩固和之前所知的K药(或O)各种联合治疗大相径庭,结果却毫不逊色。因为各种不同,无法去评估优劣。但需要明确,免疫治疗作为主攻手的地位任何阶段不可动摇。
PACIFIC试验同步放化疗刺激释放大量抗原,然后免疫跟上系统恢复识别、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,形成免疫记忆。看起来简单完美,似乎比联合治疗更有逻辑,毕竟联合不可避免会损伤部分淋巴细胞。但真实世界个体差异极大,不同分期的患者病情进展也大不同,化疗放疗靶向免疫就如你手上的一组牌,如何选准时机排兵布阵,难!
分享免疫治疗中神奇的两大效应:
1、“生存拖尾效应”,这是免疫药物和化疗或靶向药物一大区别。“超级幸存者”经过一定时期的免疫治疗结束后,不需要再药物维持就能持续高质量存活。相对的,化疗通常有个“天花板效应”,一定时间治疗后或无效或耐药,复发难以避免(靶向药不能停药,也会耐药),治疗的后期阶段,生存率差距将越拉越大。
究其原因,免疫系统一旦恢复识别特异性抗原能力,免疫起效(应答),巩固一定时间将形成强大的免疫记忆功能,随时能激活攻击释放相同抗原的肿瘤细胞。
2、“远隔效应”,指的是局部放疗某病灶,远处的转移灶或淋巴结也随之消失或缩小。这种现象在免疫联合放疗的治疗中出现的概率大大提高。
放疗短时间释放了大量的特异性抗原,这些抗原被抗原递呈细胞捕获后,进一步激活了T淋巴细胞,远端具有相同抗原的肿瘤细胞一并受到牵连式的攻击。 很明显,“远隔效应”的基础还是免疫起效或应答的形成。
但要提醒的是,在免疫机制未形成优势,全身治疗未见成效的情况下,晚期患者的局部治疗应慎之又慎。
一、免疫治疗中该吃不该吃、该用不该用的一些经验:
1、高纤维食物—该吃(证据强),可靠数据显示肠道菌群多样化对免疫治疗大有益处,而高纤维食物有助于实现。
2、酸奶—该吃,最好含双歧杆菌与其它类型酸奶搭配着喝,同样有助于肠道健康。
3、多维元素片—该吃,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有助于维持身体各项平衡。
4、五红汤—该喝,无任何副作用,提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,改善贫血。
5、神药“阿司匹林”—-高血脂症(或血栓高风险)患者该吃,有可能对免疫治疗起促进作用。其它慎用,服药禁忌者不用。
6、神药“二甲双胍”—糖尿病患者该吃,有可能对免疫起促进作用。其它慎用,服药禁忌者不用。
7、灵芝孢子粉—慎用,尤其是肝功异常患者。
8、益生菌—慎用,目前研究显示,补充单一的益生菌反而可能降低免疫治疗的疗效。
9、中药—慎用,尤其是肝功和肾功能异常患者。适当剂量温和类调理倒无不可。
10、激素—能不用就不用,不得已也得用。数据显示免疫治疗过程中用激素应对毒副作用并不影响疗效。
11、抗生素—不要滥用,不得已也得用,对免疫的不利主要是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健康。
12、日达仙—此药最具争议,颇受诟病。高龄70岁以上该用,我家和一些病友实践体会长期注射确能提高自身免疫力,预防感冒,淋巴细胞数不同程度提升(有可能高龄老人胸腺退化严重),虽无抗癌作用,但可能对高龄的免疫治疗有一定好处。其它慎用。 以上仅个人经验,不认可请一笑置之。欢迎大家补充和讨论。
二、大白话谈免疫治疗。
1、癌症病人,即便是晚期,并不是说没有了自身免疫能力,而是在肿瘤微环境里免疫细胞对癌细胞失去了甄别能力,认敌为友,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。
2、免疫治疗大方向分两类,一类免疫增强型(总体激活免疫系统),另一类免疫正常化(靶向免疫逃逸),目前主流的免疫检查点PD-1/PD-L1抑制剂属于第二类,第一类如IL-2、Car-t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副反应,第二类最大的问题是除了PD-1/PD-L1通路,还需要发现更多新的检查点(肿瘤免疫逃逸通路)来提升有效率。
3、免疫治疗起效关键在于能否恢复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功能,进而构建肿瘤微环境里压倒性的免疫机制,形成T细胞免疫记忆,一旦记忆形成,大功告成。
4、化疗或放疗联合免疫抑制剂,那么放化疗的主要作用就不再是杀伤肿瘤细胞,而是激发肿瘤特异性抗原的释放,从而刺激效应T细胞的聚集和攻击。(这里或许放化疗的剂量可以考虑适当调整)。
5、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,这类药除了抑制肿瘤血管还能起到活化T细胞作用,但现在重点应该是促使肿瘤环境血管正常化,从而改善并促进淋巴T细胞到肿瘤区域的运送和浸润。
6、自身免疫力低下的卧床危重病人慎重上免疫治疗,能符合条件可以上,不符合勉强上就好比带重武器上战场,却没有足够子弹可用。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正常不见得有效,太低了恐怕真不行,它得应付体内肿瘤引起的感染炎症,疲于奔命。还有,你可能扛不过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。“尽早用”已成各方共识。
7、免疫抑制剂半衰期可能是个伪概念,这点从欧洲和美国最新指南调整用药周期可窥端倪。
8、免疫起效时间也不见得都需要两个月,很多患者一针体感肿标就大为改善。至于影像上的好转,确实需要时间。有可能肿瘤活性一针就下降了,你却有一段时间看不到病灶的缩小(也没人一针就去做Pet-ct)。
9、免疫剂量问题,按指南来也不一定是最获益的,毕竟指南考虑的是多数人,而个体差异极大,很难相信100公斤和50公斤体重用同样200mg的k就都最优。考虑经济和毒副反应发生程度等因素,或许小于50公斤体重或7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减量。
10、目前有数据证实和免疫疗效相关的是肠道菌群多样性,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