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药第11针,单药K第5针。母亲迎来单K 4针后的影像大考,自觉满意,继续戴着SD的帽子享受着CR无恙的生活。
前6针联合贝伐,确认起效后第7针改K单药,现在看结果是好的。但当时作决定也冒了一定风险,做了较充分的思考:
1、确认是免疫起效,详查了贝伐药理,判断单贝伐起效概率极小,因为当时母亲正处于肿瘤快速发展阶段。
2、年龄因素,76岁高龄耐受力有限,即便是低毒性贝伐长期累计也不可小视。
3、起效后肿瘤状态虽依然弥漫性多发状,但单个肿瘤负荷较小。
4、免疫短期耐药可能性小,即使出现进展,仍可以再次联合用药。日常对体感、体征指标及敏感肿标严密监控,一旦变化,及时调整。
以上仅个例经验,绝无高明之处,勇气可嘉而已。 为了更准确评估单K的疗效,增强CT有意延后。单K历时4个月,保持着绝佳体感(之前贝伐偶尔略感不适)。 由于肿瘤扩散范围广,病灶呈弥漫型,影像极难判断。和影像主任深度交流半小时,不厌其烦地比对。
总体病情:稳定+(弥漫性无从判断PR,CR尚不敢奢望)。 具体:纵隔多发淋巴结可见缩小;胸膜增厚已难分辨;腹膜多发结节仍可见,略减少,最大5-6mm;腹膜后多发淋巴结;未见新发病灶;尚无肠梗阻风险。
思考:胸膜治疗效果好于或快于腹膜,结合卵巢癌、肠癌免疫效果相对不理想的数据,是否腹盆腔肿瘤微环境更复杂恶劣,导致T细胞无法顺利突破屏障?辅助用药尤显重要?抗血管联合优于化疗联合(改善微环境)?
计划:继续维持单K治疗三个月(三针),明年1月初免疫治疗恰一年整(总13针后)做PET-CT,根据SUV值判断肿瘤活性,考虑局部治疗如SBRT增敏或再上抗血管。 今天很好,明天依旧会这样。
来咚咚4个多月,断断续续发了13篇文,浏览量超过了10万人次,400多位咚友关注。虽甚感欣慰,然愈加的不安。码字不易,劳神费力,又深恐搬错了砖。 转念一想,若万幸帮上其中千分之一的病友,哪怕万分之一,善亦莫大焉。 这段时间于我而言,收获最大的是目睹咚友们的坚持,时不时的莫名感动......。
已经过去三天了,悲伤依旧紧紧附着在我的每一根神经,痛念之至,不能自已。 遥望着宁静的夜空 你指着想住的星球......。
LONLYTREE的父亲和我母亲都是恶性间皮瘤患者,由此我们在咚咚结识。因我年长,尊我声大哥,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,未相见却如故友。
我们一起研究病情,一起忽喜忽悲,一起在癌魔面前发抖,内心却充满着斗志。 她温文尔雅,知书达理,勤于学习,倾尽全力。
可命运弄人,奇迹并没有发生在她父亲身上。 三天前,她发来消息:要回家了,以后再也不用讨论病情了……。我知道,那一颗坚强的孤独树,它会永远在那里。
第12针K药已按计划完成。母亲去年10月18日开始治疗,10月30日确诊恶性间皮瘤,今天整整满一年。
一年的时间记录了:
1、KI67 40-60%,PETCT腹盆腔、胸膜、纵隔、右乳、腹膜后多发转移。
2、免疫预测因子TMB3.23、MSS、PD-L1 10%低表达。
3、2次化疗:力比泰+卡铂+恩度。
4、6次K药+贝伐序贯6次K单药。
5、10个月“chemo-free”去化疗治疗。
6、仅住院一晚(第一针K当晚观察)。
7、9个月高质量生存 母亲如今的晚年生活和一年前并没有大的差别,除了每个月去医院抽血复查及输液1小时。
抗癌之路任重道远,但母亲已是何其幸运,她的幸运归纳于坚持科学治疗(循证+精准个体化),还有一个原则“好药早用”。 感恩这个年代,感恩你我的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