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期病人的手术选择。
癌症晚期,生死命悬一线,整个家庭陷入了绝望。肿瘤负荷大,进展快速,治疗方案火烧眉毛,选择手术还是药物治疗是众多病友遇到的第一道巨大的坎。
我也曾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。有些病友一听说化疗,恨不得去跳楼,一听说还能手术,往往喜极而泣,以为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。且慢吧。何为晚期?就是因为转移你极少有机会手术彻底消灭癌细胞,更可能是一种减瘤术。
那么做不做呢?也简单,就四个字:是否获益,可是你如何知道手术获益与否? 首先要明确我们追求的是保证生活质量的生存期,而不是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地多活几个月。
因此评判标准应该是:手术是否能增加有一定生活质量的生存期。几个问题需要思考:
1、手术风险有多大?造成的创伤能否耐受?病人能否正常恢复?
2、手术有没有可能引起种植转移?会不会带来不可逆副作用?
3、手术打破了现有平衡,会不会造成肿瘤恶性报复性增加?一次比一次增长更快?
4、术后是否仍然需要药物维持治疗?
5、手术的获益是否大于其他可能治疗的获益?
6、手术的时机是否把握得当?药物先控制再减瘤是否更合理?
目前国外对于晚期病人手术越来越趋于保守,很重要的一点是治疗手段更多更有效,尤其是免疫治疗。而国内还有少数医生热衷于盲目动刀,肿瘤长了切,切了再长再切,令人唏嘘。
应该承认,各类手术是肿瘤治疗过程中极其有效的手段,这里也并非否定其重要性,而是希望某些医生在评估和时机上,更多的考虑病人是否真正获益。
而作为患者,我们要清楚,确诊了晚期,最好的办法是多学科会诊(MDT),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。可喜的是很多大医院已经在开展,可惜的是,MDT在国内的现状还是一地鸡毛。手术,看上去很美。
母亲是教师,相夫教子,柴米油盐。父亲是干部,性格强势,担着家里大事,却从不理家务事。
一直不太理解两人性格迥异,却能和谐相处。直到母亲病发,这天中午收到pet-ct报告确诊晚期多发转移。下午接到朋友电话,告知父亲独自一人在附近公园里痛哭流涕。
我突然明白,一辈子的相濡以沫,这种感觉就像你可能失去自己的影子。父母健在,我们和死亡永远隔着一堵墙,这是为人子的感受。那失去了眼里永远存在的那个影子,又意味着什么? 父亲后来对我说:你得让她活到80,不管你用什么办法。
母亲确诊罕见病恶性间皮瘤,因为76岁高龄,初始我就下了决心用免疫治疗,原计划试两个疗程一线化疗后联合k药,因为PD-L1的低表达和低TMB只能联合提高有效率(在罕见病面前,任何有效手段都不敢轻易放弃)。
可惜化疗完全无效,2化后评估病情快速进展。我不愿意走换化疗方案的老路,医生也不愿冒险给出免疫的方案,毕竟免疫对间皮瘤只有极少的临床数据而且在美国也属超适应症,FDA并未获批。
我更换了医院,义无反顾上K药。问题来了,看了篇文章,高龄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爆发进展概率更大。认真查了资料,并无多少数据,偶然性大,判断是条垃圾信息。
母亲随即使用了K+贝伐治疗方案,6次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,肿标持续下降,CT评估有效。
这期间,看到了高龄可能有效率更高的文章,当然数据也是可怜的很。70岁以上的高龄(甚至65岁以上)真的是免疫治疗起效的一个有利因素吗? 高龄患者存在胸腺退化,免疫力低下的特点,用免疫疗法有的放矢?
我开始关注这个问题,也见到了越来越多各种癌症的高龄病友免疫起效的案例。不仅如此,更多的低剂量见效,更早的起效时间,更早的PR时间......。其中也有病友和我母亲一样是低表达、低TMB、微卫星稳定的情况。
我想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发统计出数据,寻找其中的规律呢? 于是在咚咚发起了68岁以上高龄使用免疫留言:病种+年龄+方案(剂量)+起效时间(或无效)+表达。一起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