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1-7,K+贝伐第一次,除了睡眠不佳并无大反应,10天后疼痛消失,体感转好。
2019-1-7至2019-6-3,完成了6次K+贝伐的治疗。期间两次CT评估一次稳定,一次好转;肿标前两针上升,第三针后开始平稳下降;历经了免疫性甲减和肝炎,所幸药物可控。 母亲虽然病灶还在,也未达PR,但状态很好,与常人无异,表面看不出任何晚期转移的迹象。免疫的神奇难以想象。
2019-6-4,第7针,决定减掉贝伐,尝试K单药的维持效果,未评估。时至今日,依然战战兢兢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一旦有新的毒副作用怎么解决?一旦K药耐药下一步怎么走?联合白紫?联合Y药?PD-L1抑制剂?还是电场疗法?CAR-T疗法? 8个月人生戏,起伏,未见分晓,幸勇气犹在,信念犹在。
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无趣、空洞的一句口号。说出这句话的叫培根,一位哲人。
阿基米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,传说他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抛物镜,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的战场上,燃起熊熊大火,罗马士兵无一生还。他发明了一种投石器,能迅速投出成批的石子,把逼近城墙的士兵打得头破血流。
罗马军队统帅马塞尔沮丧地说:“我们是在同数学家打仗!”后来,培根在回忆上述历史时,写下了“知识就是力量”的名言(摘自度娘)。 果然是哲人,而今我明白过来,知识岂止是力量,知识还能救命。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令人留恋?
K药第八针,单K第二针。母亲体感已经完全恢复到发病之前。 癌症晚期,不也有稳定期吗? 昨天查了肿标,喜忧参半。敏感的Ca125继续下降趋势接近正常值,Ca153已正常。CK19片段略微上升,之前一直正常的Cea突然升到异常值,暂时视而不见吧。 想到了打地鼠游戏,潜伏着的结节影啊,肿大淋巴结啊,你们还是安安静静呆着吧,我可是虎视眈眈紧握着棒槌......。
记录恶性间皮瘤培美无效(耐药),K药也一旦进展后的备选方案。纯属个人思考,高手请冒泡指点:
1、I药单药或联合白紫(Pacific风暴)。
2、T药联合贝伐(罗氏王牌)。
3、B药单药。
4、继续K或O药联合Y药。
5、继续K药联合仑伐。
6、继续K药联合白紫。
7、电场疗法或联合免疫 (化疗药抛弃吉西他滨,长春瑞滨主要考虑毒副作用大,白紫貌似好点。 PD-L1抑制剂副反应小于PD1,应优先考虑,K耐药(抗抗体)继续使用也有有效数据)。
化疗无效进展后,母亲用了6次的K药和安维汀的联合治疗,有效控制。
安维汀(贝伐珠单抗),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,靶向VEGF,自2004年获批上市后可以说是大放异彩,2010年进入中国也成为多种癌症治疗的利器。
之后小分子替尼类的多靶点抗血管药物异军突起,诸如乐伐替尼、卡博替尼、国产的安罗替尼、阿帕替尼等等,也获临床广泛使用。即便如此,15年的老药安维汀依然风光无限。
但并不是所有病友知道该药设计的抗癌原理,即Anti-angiogenesis联合抗细胞增殖的治疗策略,所谓的A+策略。
准备k药第9针,所有医生都说母亲胖了,母亲满脸堆笑,说去旅游了,睡眠吃饭行动都像正常人一样。主治也很开心,拍拍她肩膀说“不是像,你就是”。这话我爱听。
下午顺利完成k药第九针,继续向第十针的小目标迈进。肿标CEA上回串了下又回到正常值,敏感的CA125持续回落第一次恢复正常,一切向好。 打完K药回来,母亲还是坚持楼下遛弯,留影。“今天很好,明天依旧会这样”
关于免疫治疗,大白话说说几点认识:
1、癌症病人,即便是晚期,并不是说没有了自身免疫能力,而是在肿瘤微环境里免疫细胞对癌细胞失去了甄别能力,认敌为友,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。
2、免疫治疗大方向分两类,一类免疫增强型(总体激活免疫系统),另一类免疫正常化(靶向免疫逃逸),目前主流的免疫检查点PD-1/PD-L1抑制剂属于第二类,第一类如IL-2、Car-t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副反应,第二类最大的问题是除了PD-1/PD-L1通路,还需要发现更多新的检查点(肿瘤免疫逃逸通路)来提升有效率。
3、免疫治疗起效关键在于能否恢复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功能,进而构建肿瘤微环境里压倒性的免疫机制,形成T细胞免疫记忆,一旦记忆形成,大功告成。
4、化疗或放疗联合免疫抑制剂,那么放化疗的主要作用就不再是杀伤肿瘤细胞,而是激发肿瘤特异性抗原的释放,从而刺激效应T细胞的聚集和攻击。(这里或许放化疗的剂量可以考虑适当调整)。
5、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,这类药除了抑制肿瘤血管还能起到活化T细胞作用,但现在重点应该是促使肿瘤环境血管正常化,从而改善并促进淋巴T细胞到肿瘤区域的运送和浸润。
6、自身免疫力低下的卧床危重病人慎重上免疫治疗,能符合条件可以上,不符合勉强上就好比带重武器上战场,却没有足够子弹可用。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正常不见得有效,太低了恐怕真不行,它得应付体内肿瘤引起的感染炎症,疲于奔命。还有,你可能扛不过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。“尽早用”已成各方共识。
7、免疫抑制剂半衰期可能是个伪概念,这点从欧洲和美国最新指南调整用药周期可窥端倪。
8、免疫起效时间也不见得都需要两个月,很多患者一针体感肿标就大为改善。至于影像上的好转,确实需要时间。有可能肿瘤活性一针就下降了,你却有一段时间看不到病灶的缩小(也没人一针就去做Pet-ct)。
9、免疫剂量问题。按指南来也不一定是最获益的,毕竟指南考虑的是多数人,而个体差异极大,很难相信100公斤和50公斤体重用同样200mg的k就都最优。考虑经济和毒副反应发生程度等因素,或许小于50公斤体重或7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减量。 10、目前有数据证实和免疫疗效相关的是肠道菌群多样性,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