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患者故事正文

他成功抗癌11年,曾被认为活不过三个月

|2018年05月21日| 浏览:1.56万

他是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,2007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,当初医生认为“活不过三个月”,但他却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,现如今依然非常健康!

 

 

他就是凌志军,今年55岁。他的抗癌过程可以说是个“奇迹”!

 

2007年,凌志军被诊断为“肺癌晚期”,且已经转移颅内。当时多数医生认为是恶性肿瘤,不立即手术会贻误治疗时机,但凌志军却决定静养;可当肺内阴影变小,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,他反而决定接受手术切除病灶。这两次,他都“赌”对了。

 

抗癌成功后,凌志军写了一本书《重生手记: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》对于患癌,凌志军有几大感悟,可以说字字如金!

 

   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,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!

 

“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。”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“癌症是绝症”的惯性思维。

 

他说,“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,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、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。应该理性对待、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。”

 

凌志军认为,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存在偏差,“只要我们不恐惧,不盲从,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,就已有66%的机会远离死神。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,也有希望长期与癌共存。”

 

 

 

   我们要用脑子救命,而不是用腰包救命

 

对于凌志军的病情,北京、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:开颅手术;化疗、放疗;观察肺部病灶,准备第二次手术;打开胸膛,切除肺叶;继续化疗、放疗……

 

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,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先观察一阵。

 

两星期之后,医生的说法是,脑部的肿瘤“应该是没有长大”。而凌志军自己的感受是,头痛、眩晕、视觉模糊、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。

 

他感悟:对病人而言,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,而不是用腰包救命。

 

 

但是,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,在可信的医生,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,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,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,选择医生为自己主刀。

 

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,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。他拒绝了化疗,因为化疗仅仅“将治愈率从60%提高到62%”,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“特效药”。

 

他查阅了很多资讯,确认中国有很多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。他的一个朋友,身体棒,腰包鼓,结果从发病到治疗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。

 

他决定,做一个聪明的患者,不迷信医生和药物。

 

 

   把性命托付给自己,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!

 

出院时,凌志军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。他每天步行5公里。8000公里,就是他5年走过的路程。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一个来回。

 

现在的凌志军乐山乐水乐于助人,喜欢摄影,发现并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,喜欢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。

 

他的妻子也说:爱情、亲情和友情的力量,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。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,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,达到心灵的安宁。

 

著名作家、心理医生毕淑敏说:“他不但奇迹般地把病治好了,整个人生都上了一个新境界。”

 

 

   向死而生,把身体交给自然!

 

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,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,他不再忙碌。对他来说,“时间不再是金钱,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,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。”

 

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户外度过,在湖边踏青,在林间漫步,在阳台听音乐闭目养神,眺望远山近水和蓝天白云。他享受阳光,也享受风雨雪雾。

 

每天,他重视的五件事是: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。

 

●在吃的方面,要足够杂,足够粗,足够素,足够天然

 

●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

 

●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,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、多少和间隔时间

 

●每天的睡眠不低于8小时

 

 

春秋季节,盛夏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,他会来到户外,裸露50%的皮肤晒太阳,“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,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身上。”

 

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。去苏州的第二天,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,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。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,或漫步海边,或在山间拾级而上。

 

2012年3月15日,经过新一轮的复查,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,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。医生对他说:“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!”

 

 

   我们不懂医,但我们应当懂人

 

凌志军说,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:第一,我不懂医,不听医生听谁的;第二,医生都是错的,不能听医生的。这两种心理都有问题,都会导致自己犯错误。

 

作为病人,我们不懂医,但我们应当懂人,应当知道什么样的医生是可信的,什么样的医生是靠不住的。如果既不懂医又不懂人,那就很容易盲从,而盲从是导致我们犯错误的最重要原因。

 

凌志军说:“我做了30多年记者,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,的确养成了观察人识别人的习惯,也有一些经验。这能够帮助我寻找那些值得信赖的好医生。

 

除了记者经验之外,我想还有别的,比如冷静,比如动脑子,甚至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发生作用。举个例子,我非常信奉诚信,甚至有些偏执。如果发现一个人说了一句假话,我就会对他的所有言行产生疑问。

 

所以,我在和医生的接触中,特别注意他说话的可信度。一旦发现他在自吹自擂,我就不会再去看他。就是因为这个理由,我拒绝了不少医生和他们的所谓“特效药”。这也许会让我失去一些治疗的机会,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错误。

 

最后,凌志军认为,没有任何一个医生,更没有任何一台机器,能够精确地分辨出每一种情况。

 

所以,当疾病猝然降临时,我们必须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: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。

 

点击查看全文


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

本文来源: 阿骏 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!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ASCO年会又一亮点?Loxo将公布抗癌新药最新数据
上一篇

ASCO年会又一亮点?Loxo将公布抗癌新药最新数据

想用Keytruda,PD-L1阴性怎么办?不影响!
下一篇

想用Keytruda,PD-L1阴性怎么办?不影响!

阅读相关文章
最新医生问答
最新抗癌笔记
top3

新年打卡

2024年02月17日
top4

好久没来

2024年02月17日
top5

CR

2024年02月01日
top6

七周年纪念!

2024年01月25日
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 666 获取解锁验证码
步骤:[ 打开微信]->[ 扫描上方二维码]->[关注"三阴姐妹互助圈"公众号输入 666 获取验证码],即可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
验证码: